80年代初,剧作家苏平回到他出生成长的上海棚户区,重新看到了这里熟悉的一切:自建的小楼,狭窄的街道,那些久违却又熟悉的面孔。
几对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引发了他的创作冲动,他不由得要告诉大家一个萦绕心头的故事:造船厂钳工廖星明,从小生长在棚户区。十年动乱中,他在苏平和江老师的启发诱导下,抓紧时间学习,努力掌握文化知识,不参与武斗和派性争斗。他注意到自己周围许多年轻人思想的贫困、愚昧无知和轻率,感到悲哀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他利用业余时间,致力于科普作品写作,决心做一名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灵魂工程师。
他和出身干部家庭的夏茵茵相受了,但受到世俗门第观念的非议和阻挠。廖星明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,他同夏茵茵一起,冲破阻力,结为夫妻,在困难的生活道路上一起扬帆奋进。廖星明的妹妹廖小琴却是另一种类型,她思想单纯,没有理想,经不住金钱的强烈诱惑。他不假思索地收受了小齐的1000元钱,听从他的花言巧语,答应冒充小齐的女朋友,让海外的姑妈过目。结果,成了一幕丑剧,她索性抛弃了纯朴的男朋友黄毛,投入了小齐的怀抱。
造船厂的电工姜维,其父在海外经商。他不学无术,玩弄生活,他嘲讽相貌一般的徐珊珊对他真诚的爱情,但在追求外貌漂亮的夏茵茵时,却要求人代写情书。在爱情方面受到挫折和伤害的黄毛和徐珊珊,在共同的劳动中为彼此的美好心灵所吸引,不久相爱结婚。
苏平颇多感慨,就像在辽阔的原野听到牧童的短笛的短笛声一样,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还少,但确确实实是在萌生着。
影片注重青年群像的塑造,追求思想内涵的丰富,主题意念多角度,表现矛盾冲突时不停留在冲突的表面,而进入人物的内心,借助诗的造型力量去完成内心的描写。
影片以夹叙夹议的形式,采用“时空交错”和“虚实结合”的表现方法,时而叙述,时而抒发,时而说人说事,时而感慨万千。全片的结构分为三种时空关系;现在时,强调抒情性;过去时,强调写实性;将来时,强调哲理性。在表演风格上,追求流动式的,合于正常人的生理感觉。影片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索上作了有益的尝试。